飲食的生活教育:童年記憶影響一生飲食習慣(上)

我的奶奶是民國五年生的,以前的大家閨秀、綁過小腳,後來不准綁小腳後,才拆開緊箍雙腳的裹腳布,只是被折斷拱起的小腳再怎樣都回不去了。她撐著這樣步履蹣跚的雙腳,帶著兩個孩子一直到民國三十八年逃難來台灣。我不忍去回想這過程她老人家是多麼地艱辛,也難以想像。奶奶曾經在村裡幫人洗衣服、開過麵店,維持著一家的開銷,可能也是因為這樣,我爸爸和兩個伯父都能夠燒上一手好菜。

因為市面上買不到適合小腳的三角形鞋子,所以奶奶的鞋子都得自己做。我小時候天天陪在奶奶身邊,看著她納鞋底,一層一層地上漿、鋪在木板上曬乾,再一層一層地組合在一起。奶奶做自己的鞋,也做我的鞋。我陪在奶奶身邊的重要任務是幫她念國語日報上的大字和幫她穿針引線。

下午時候奶奶會做簡單的點心,有時候是麵疙瘩、有時候是炸繖子。炸繖子是一種麵粉製品,一張麵皮頭尾不切斷,像欄杆一般劃開再轉一圈,下鍋油炸,酥酥脆脆的口感,是我童年時候重要的零食。

我上幼稚園之後,奶奶的身體越來越不好,爸媽不時地會帶奶奶上醫院,忙碌的媽媽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忙家務,有時候會忘記幫我洗制服、上學沒有襪子穿。我想幫媽媽的忙,大班時便拿把椅子站在水槽前淘米煮飯,我六歲就知道用大同電鍋是一杯米一杯水、外鍋一格水的比例。

小學之後的暑假也都是和奶奶在家相互為伴,早上媽媽上班前會留錢給我去幫奶奶買早餐。我騎著小單車在村裡穿梭著,買熱豆漿和包子、水煎包、鍋貼或燒餅油條,有時是涼麵。我很小就會做分量評估,我知道奶奶喝不完五塊錢一大包的豆漿,就改買一包三塊錢的量;我怕奶奶吃三個包子會太撐不舒服,就只買兩個包子;省下的錢拿回去給媽媽。媽媽會讓我存在書桌前的筆筒,等貸款或學費付不出來的時候再統統掏出來。

奶奶有時候會想家、想過世的爺爺,她只要鬧起脾氣來,爸爸就會帶著我們一家去台南遠東百貨樓上的鑽石樓吃飲茶。堆滿蒸籠的小推車冒著蒸汽在桌與桌之間穿梭,鳳爪、燒賣、珍珠丸子,爸爸還會讓我自己喝一碗蟹肉玉米濃湯。吃完飲茶,奶奶的脾氣會好上一陣子。

文章出處:《吃出影響力:營養學家的飲食觀點與餐桌素養》

如果想看更多,歡迎前往追蹤 吃出影響力-營養系劉沁瑜老師 FB 喔!

Doctor Liou 2
劉沁瑜教授

劉沁瑜老師是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的教授,她在臨床營養學和實證營養學領域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劉老師不但是台灣營養學會會員代表,同時她也積極參與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的發表及審查,在營養科學界擁有廣泛的影響力。此外,劉老師的研究不僅限於傳統營養學,更擴展到生成式 AI 營養教育系統的開發,致力於將創新技術要用在精準營養的普及化。透過劉老師的文字,能讓您了解如何將最新、最正確的健康知識套用在日常生活中飲食和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