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雞肉到底要不要洗?營養師:比洗雞肉更重要的 3 因子

美國疾病管制署和農業局曾發過文章討論雞肉要不要洗這件事情,搞得大家人心惶惶,很多朋友爬文之後覺得細菌的種類太多,無法理解,所以我就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說明:

影響各類細菌的生長不外乎依照特性給予適當的環境就會長得好,像是溫度、氧氣、水分、鹽度、酸鹼值等影響因子。細菌大量繁殖或產生的毒素污染了食物,也就是導致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

清水清洗只能洗掉表面的灰塵和異物,除了減弱嗜鹽性的細菌生長之外,並無法剷除大部分的細菌。舉例來說,海產中的腸炎弧菌就是一種厭氧又嗜鹽,不耐冷熱的菌,所以用流動水清洗、低溫保存或高溫烹調,就可以避免感染。

既然清洗食材只能洗掉表面的灰塵和異物,並不能剷除絕大部分的細菌,那麼我們該注意什麼,確保食物的健康與安全呢?

以消費者對雞肉的採購習慣來說,開放式的菜市場於室溫環境下,肉品容易變質、孳生細菌,甚至腐敗。以前甚至可以在市場中挑選活雞現場宰殺,消費者以為這樣比較新鮮,卻不知道動物在驚恐或不正確的宰殺過程中,糞便中的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與血水混雜後,使得肉品本身也被污染了。法令禁止現場宰殺後,宰殺提早在市場開市前進行,而宰殺後到販售的階段,保存環境與溫度控制也相當重要,倘若都在室溫當中進行,便是給予細菌一個好的生長環境長好長滿了。

因此合格電宰雞隻並經低溫保存的雞肉,才能減少細菌的污染以確保食肉的衛生安全。舉例來說,合格工廠認證的雞肉,規定分切作業必須在 15 ℃ 以下的環境進行,雞隻在屠宰前三天都需要經過藥檢和確認雞隻健康,處理過程也比較人道。

在冰箱管理的部分,生肉品應該要獨立放置,更不可以和熟食或蔬菜水果混雜,殘留在肉品上的細菌可以經過高溫烹調殺滅,特別是水果一旦沾染,在攝食前並不會烹煮水果因此無法藉由烹煮來滅菌,導致食物中毒的機率就增加了。

製備過程就非常考驗個人的衛生習慣,我考察過不少廚房,許多職業老手也有不少錯誤習慣而可能導致食物污染,因此現在才會在 HACCP (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 Hazard Analysis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規範的廚房中,從動線上、設備上、服裝上、人員分配、時間區隔等進行切割與管控。

在家中,『低污染到高污染』的食材處理順序是必須遵守的。美國雞肉容易導致污染,我猜想可能是清洗完低污染的生菜沙拉之後便放置在檯面上,接著處理雞肉的過程中可能導致血水噴濺或拿取的時候跨過生菜的『上空』,難以察覺血水滴到菜盆中,燙熟的雞肉放到被污染的生菜,而導致食物中毒。另外,是否在處理生肉之後確實的洗手、餐具和砧板是否確實分類,生水是否殘留等,太多因子會交叉污染了,因此好的作業習慣是防止食物中毒的關鍵啊!

通過嚴格控制這些因素,我們可以大幅減少肉類的污染問題,而清洗肉類只是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小部分。在處理和烹飪雞肉時,維持高標準的衛生習慣是確保食物安全的最佳方式。

原文出處:生雞肉到底要不要洗?

如果想看更多,歡迎前往追蹤 吃出影響力-營養系劉沁瑜老師 FB 喔!

Doctor Liou 2
劉沁瑜教授

劉沁瑜老師是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的教授,她在臨床營養學和實證營養學領域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劉老師不但是台灣營養學會會員代表,同時她也積極參與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的發表及審查,在營養科學界擁有廣泛的影響力。此外,劉老師的研究不僅限於傳統營養學,更擴展到生成式 AI 營養教育系統的開發,致力於將創新技術要用在精準營養的普及化。透過劉老師的文字,能讓您了解如何將最新、最正確的健康知識套用在日常生活中飲食和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