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夫人原本就家世顯赫,她在法界位居要職,先生亦是政界的要角,因為常常有國際性的晚宴需要穿著旗袍或是禮服,自年輕時期便一直維持纖細的身材。在病房會診,是因為她在家中被孫兒從背後撲撞,導致腰椎裂傷而入院治療。陳夫人身高一百六十八公分、體重四十六公斤,身體質量指數僅 16.3,遠低於正常值最低值的 18.5。此外,骨密度檢測(T-score)小於 -2.5,是嚴重的骨質疏鬆。
陳夫人防備心頗強,我們僅能從她女兒或管家口中得知她大略的飲食狀態:早餐喝自製的熱豆漿,上午時段會吃點水果、喝杯熱美式咖啡,下午會吃一點喜歡的巧克力和甜食,晚餐是簡單的魚湯搭配青菜。多年來,每日吃不到一千大卡不打緊,整體營養不均衡和不足的情況,讓她在三十到四十歲之間陸續骨折了五次。
瘦身本來只是為了健康,但有些人減到了極致之後,扭曲的飲食型態、不吃、過度的運動、瀉藥濫用、催吐⋯⋯,在精神意識上,即使鏡子裡的自己是皮包骨,仍然覺得自己是個大胖子,極端厭惡自己。在國外許多的模特兒、運動員、舞蹈家,因為職業的關係而限制體重,青春期少女面對突然的發育、脂肪層增加,或是同儕的嘲笑,眾多壓力逼得自己嚴控著體重,甚至超過了極限。
身體意象困擾(body image disturbance)是導致厭食症與暴食症的重要因素,在成年中的飲食失序已被確認,但近來的研究也發現與兒童和青少年有關。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要關注飲食型態的供應方式,對於生活節奏調整、父母師長看待學習成就的心態也應該要把關。我自己擔任孩子學校的家長委員,對於需要住宿的孩子,學校貼心地在晚上七點提供夜點。
會議中,家長舉手提議:「孩子夜讀到晚上十一點多,夜點在七點就供應了,孩子周末回家喊餓,可不可以晚一點再供應一次夜點呢?」
我笑著在座位上搖頭,被校長瞧見了,校長說:「我們來聽聽專家的建議吧!」
我當天是這樣說的:「家長們認為,對青春期的孩子們而言,晚上十一點半是不是一個吃東西的好時間?從骨骼發育來看、內分泌調控來看、睡眠時間來看,這時候都應該是讓孩子們睡覺的時間不是嗎?這時期的女孩需要好好睡覺讓身體發育生長,睡眠不足、壓力下過度飲食導致發胖、長青春痘、生理期紊亂,是不是更影響孩子的自信,進而影響孩子的學習成就呢?」
學業不是一切,好的生活作息和面對課業壓力的能力,才是我們要給孩子們的人生基石。
小敏在門診追蹤幾次後,我便失去了她,每次獨來獨往看門診的她,心裡清楚地知道催吐讓自己的牙齒腐蝕和胃食道逆流,但她心理上過不去自己的那關,我只能期待身心科醫師有接住她。
陳夫人出院後,我給了她可以接受的飲食計畫,包括巧克力口味的鈣片、早餐為她額外設計以豆漿為基底的高蛋白糙米穀類飲,晚餐的魚湯裡加山藥和菇類來增加澱粉和較高蛋白質蔬菜的攝取,白天的點心以果汁為基底的口服營養品,來補充腰椎裂傷期間所需的蛋白質、醣類、維生素和礦物質。
醫事人員在臨床的工作中,會不會有遺憾?我想是會的。不論是小敏或是陳夫人,我想,我最大的遺憾,是妳們的遺憾(健康)與我(營養師)有關。從臨床案例可讓我們理解身心一體,照顧自己的心與味蕾是同樣的事。身為營養師的我,希望大家可以理解飲食失序背後需要的愛與關懷。
文章出處:《吃出影響力:營養學家的飲食觀點與餐桌素養》
如果想看更多,歡迎前往追蹤 吃出影響力–營養系劉沁瑜老師 FB 喔!